我喜欢水乳交融、酣畅淋漓的水墨画,喜欢水墨画中的梅花,那画在柔软的宣纸上的梅花,劲峭清雅,气韵生动,别有一番风味。
梅入画,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。唐末五代,不但出现了画梅的专家,还有人编写了梅花谱。南唐徐崇嗣用丹粉点染,北宋崔白专用水墨,盛作墨梅,历代相效。尔后,南宋扬无咎圈花不着色,将墨梅艺术提升一个新高度,画法不论是工是写,是没色或是水墨,均姿态迥异,以求含蕴,尽显梅花真魂。“吾家洗砚池头树,个个花开淡墨痕。不要人夸好颜色,只流清气满乾坤。”至元代王冕,画梅花笔意洒脱,劲健有力,花密枝繁,生意盎然,得梅花神韵,显画家胸怀……
在这众多名家中,我更喜欢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李方膺。后人评价他的画放纵倔强,不守寻常法度,但乱中有理,有莽苍浑成之概。“触目横斜千万朵,赏心只有两三枝”,他对画梅作出的精辟见解广泛流传至今。直至近代,出现了许多喜作写意花卉的大师,把书法篆刻融于绘画的吴昌硕、追求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于希宁、“折衷中西、融汇古今”的岭南画派代表关山月……他们对梅的青睐丝毫不减,他们笔下的梅魂笔墨酣畅,浑厚苍劲,成为世之珍宝。
“玉琢青枝蕊缀金,仙肌不怕苦寒侵”,“岁寒三友”之一的梅从水墨丹青中走来,枝妙曼影,超凡脱俗,妙造自然,入眼入心。(主线站 陈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