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哲学中寻找“人生方法论”
4月6日晚,润扬大桥团委开展“奋进十四五 书写新征程”系列读书会,共读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走近中国哲学,深入了解中国文化。公司总经理朱彦参加读书会。
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,堪比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,古往今来,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启蒙,就从基础的哲学基本思想开始。《中国哲学简史》出版于1947年,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和脉络,作者冯友兰先生以简练的篇幅、通俗易懂的文字和高度概括性的语言,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描述出来,为自然和社会环境迥异的外国人开启了一条探索中国文化的捷径。此书一出,立即成为中西方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,并被译为中、法、意、西、日等多种语言,选为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。
中国哲学的背景和精神是什么?中国为何不像其他国家那样重视宗教?青年职工们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笔触,“开蒙启智”。《中国哲学简史》通过简析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,将“形”与“上”的特点联结在一起,引导读者感受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起源。青年职工们围绕“诸子百家”,结合朝代的更迭、宗教的随乡入俗发展,交流自己心目中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;分享最感兴趣的哲学门派,走近那些让人景仰的先贤的思想世界,以开放、平等、包容的眼光,感受哲学对精神世界的增益。
朱总与青年们交流时说到,与海洋国家相比,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构造了中国独特的家族、家庭、宗族社会结构,中国哲学中做人的最高成就是成圣,但究竟是遁世修圣还是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?如何平衡这个看上去是相互对立矛盾的问题,成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。中国哲学探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,在追求“道”的过程中,中国哲学从直觉的概念出发,为世界哲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。中国哲学多元深邃、兼容并包,难以一言以蔽之,了解哲学,既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之一,也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。
“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,然后才能归入潜默。”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,这种反思不仅应停留在口中、笔端,更应反映在人生实践上,“修身”以“修圣”,将哲学赋予我们的人生理想转化为“人生方法论”。